前言
入手賴佩霞老師所著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非暴力溝通入門課》已一段時間,卻因陷入了我慣有的”冬季拖延”,遲遲生不出讀書心得,直到今年春天,大概是拖延症堆疊在身上,終於衝破了堤防,打算來好好拜讀這本據說很厲害的暢銷書。
之所以對這本書好奇的原因,主要來自於書名《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遍讀眾多知識,特別是有關心理學的,偏偏在日常生活中發生衝突時,總以為這時候腦袋裝了很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應該可以拿來用啊,也大概知道對方想要聽的話語是什麼,卻因為缺乏實際的對話練習而無法”順暢地”講出來。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就經常發生,當不可避免的摩擦或衝突實際發生在生活中時,腦中的小警報會跟我大叫:「來了來了!這就是之前看過的書上所說的那種情形!」自己卻因為心裡過不去,「感覺好肉麻喔~」、「感覺好噁心喔~不屑講出來讓對方高興」,這些事後反省才發覺原來是當時自我過剩的心態作祟,讓溝通機會在當下白白流失、不想去如對方所願,接對方的”球”,也不想做球給對方接,溝通自然也就不歡而散。
礙於以上因素,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表達方式,既可坦誠表達自己的意願,又可以傾聽他人内心的感受,避免了有意或無意忽略對方感受或需要所帶來的傷害。
這時才認識了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
溝通的價值在於彼此的心意被對方看到。
不在於溝通知識的累積。
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定義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方法/技巧,最初是由盧森堡博士所開創的理論,這個理論主要認為我們身上的暴力型語言溝通型態往往是後天習得的,長大後不知覺就順理成章的跟著應用在生活中,而當這些言語上的習慣引起人際間的衝突發生時,我們卻因為下意識回應或無法察覺,而持續陷入或是放大惡性循環。
而之所以稱為「非暴力」,這一詞來自聖雄甘地,指的是「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因此有些地區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為「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步驟
第一部分是透過非暴力溝通來表達自己,第二部分是透過非暴力溝通來理解他人,第三部分是透過非暴力溝通來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四大要素
觀察當下如實的陳述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書中至少解出了兩種盲點:
一種是「誠實」,沒有看到的事情不能用誇飾法次數或是程度來形容,例如:「她一天到晚找我麻煩。」就是一種誇飾法,正確的講法需明確形容找麻煩的次數、行為與時間點;但在以往舊習的溝通裡,往往為了先貶低對方的惡意,刻意放大對方的行為好踩穩住自身立場。
另外一種,是誤把批判當感受,誤把「我覺得」、「我認為」這種自己的判斷當成是自己的感受,我以前也犯過這樣的誤解,總認為這就是表達自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是一種包裝成「自己感受」的自我想法的延伸。

重點順序原來是…
釐清自己的需要
這裡我推薦練習靜心,來實際觀察自己的感受。
有得時候,我們的需要被包得很深很深,有的是歸屬感、有的是不想被忽視的感覺,也有得是先被憤怒包裹的無奈與無力。這個部分不好區分,需要靠當事人自己的察覺,所以我推薦參加靜心練習,在靜心時,這些會引起我們情緒與防衛反應的事物,都會浮現出來。
同理心
同理自己,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懂得體諒自己的感受及需要,有了這層經驗之後,才有辦法學著同理他人,體會對方的感受及需要。
藉由拆解對方背後隱藏的需要,在長出同理心的同時,接下來就會長出慈悲心。
慈悲心
練習接球,而不是要用自己自以為理性無敵的態度去說教別人

請求話語的重點
正向表述:
之前在行為管理的書上看過:「人類大腦的特性就是你叫他不要做XXX,他依然會下意識地不自覺去做XXX,因為人類大腦會忽略掉負面表述的事。因此叫他不要做XXX,在他腦裡收到的訊息是,他自己+XXX」。
這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事,在我過往初階管理的工作經驗證實的確如此,好比我叫你不要想白色大象,但是在你看到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我相信你一定開始在你的腦海裡想像白色大象長得什麼樣。
明確
如果不希望對方去做XXX,最好的預防就是假設對方從頭到尾不知道,並且也不要提供線索讓對方去做XXX。而最好的進攻方法就是明確、具體地講述清楚希望對方做○○○時的步驟指示。
如此一來,就能減少做XXX的機率可能,而幫助別人把目標轉向○○○。
改良前v.s改良後
情緒溝通一直以來都不簡單,我實際實行之後,發現最難的部分是前期”願意”的心態,特別是自己加上對方,這幾乎影響溝通是否成功順利過半的因素,再來的順序才是以往我們認為很重要的技術面與知識面的應用。
但是只要開始察覺練習克服這種心態,就能開始有意識的察覺與改變自己說話、回話的習慣用語與方式。
當我發現我將愈多的覺知帶進生活中時,有下列具體情形發生在我的內心:
- 清楚地看見自己每天落下的語言習慣與生活模式
- 愈來愈不受到舊習慣與舊思維反應方式的支配
- 懂得抓住衝突將要發生前的「那一刻」,瞬間明白自己身上有”語言控制”的力量,讓這場溝通順利地走下去。
- 聽得懂別人在吵架的點是什麼,以及別人一直重複的原因,就是因為覺得對方沒看見自己的需求,才會落入重覆模式。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成全彼此,只要說話的方式對了,雙方都可能同時獲得滿足。
賴佩霞老師在書裡舉了很多她實際生活的例子,藉由這些日常生活常見的”暴力型言語案例分享”,我才驚覺原來我的家庭與我自己身上也承襲了不少,剛好家中最近發生爭吵,因此順便拿來當作練習,練習之後發現自己身上的”戾氣”少了很多,變得比較懂得用”局”來看待吵架溝通這件事,較可以不用一直沉浸在情緒裡,可以藉此語言框架架構,來跳脫以往一直在吵架旋渦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