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學習瑜珈與觀察瑜珈經營者時,常感受到自己在過程中會有情緒,
例如:緊張與恐懼,忌妒他人的優良體質、自卑體位法做不到等等,
這讓我開始好奇,其他人在學習瑜珈時,是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不知道要怎麼說出來?
雖然可能在經典中找到對應的解答,但我更想知道實務上的經驗或心得分享,
有沒有什麼好方法讓自己覺察或是處置。
因此我邀請到潘信宏老師來為我們講解這一集的主題。
這集的主軸定位:在學習中可能面臨到的情緒與Ego(自我)的察覺。
這一集中,我們也討論到了例如現今世代流行碎片化學習知識,可能產生什麼問題?
而我們又該如何找到中間的平衡。
老師分享他自己吸收知識和思考本質的方式,對於現今流行的”斜槓世代”的問題,
我認為有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去反思,很多人流行去考瑜珈師資,
但人家有在做的東西,自己也要去做嗎?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後半段我們談到了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Ego(自我)時該怎麼辦?
而瑜珈練習在這方面又可以如何幫助我們呢?
這些問題的背後可能沒有真正且適用於每個人的答案,
但希望透過此集的Podcast,能幫助刺激到你去省思這些問題。
今日來賓
潘信宏(Hsin Yoga創辦人)
個人網站:Yoga Piece、Facebook:Hsin Yoga
最新譯作:《瑜伽教學的藝術與事業:邁向專業師資之路》The Art and Business of Teaching Yoga: The Yoga Professional’s Guide to a Fulfilling Career
章節
00:00:25 | 來賓登場 |
00:01:30 | 現今師資養成快捷化的現象 |
00:03:10 | 時代重點—持續進修 |
00:04:37 | 瑜珈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的身心? |
00:06:56 | 當你還在學習瑜珈時,什麼對你的幫助最大? |
00:08:24 | 過得不好,是種引導契機 |
00:10:24 | 跳脫困境的轉向思考 |
00:11:00 | 學習瑜珈要避免的最大錯誤是什麼?要克服的最大障礙什麼? |
00:12:37 | 被瑜珈過度商業化的包裝所迷惑的經驗 |
00:18:07 | 注意歷史為什麼重要? |
00:19:45 | 發現什麼不是瑜珈 |
00:25:05 | 斜槓學習會有什麼問題? |
00:29:37 | 你對於碎片化學習有什麼看法? |
00:33:39 | 如果發現自己有逞強、忌妒或羨慕等情緒,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呢 |
00:36:10 | 瑜珈練習可以如何消除ego(自我)? |
00:44:16 | 對於想要從事這一行的人,如果只能給一句忠言,你會說什麼? |
重 點 整 理
來賓自我介紹
我一開始是為了要學習瑜珈開始教學,而不是因為我想當瑜伽老師才開始的。
在這過程當中我發現瑜伽老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所以讓我好奇瑜珈老師是如何被養成的?目前透過繼續教育的方式,透過翻譯文章給大家參考,或者一些跟瑜珈老師相關的課程,幫助老師繼續成長。
關於碎片化的學習,我覺得這是我們現在世代有人會想要詬病的部分,但我覺得時代不大一樣。以前的瑜珈養成通常是師徒制,學生跟在老師身邊很長一段時間,或許十年、二十年後,一個老師出道的時候通常已經經過老師的認可,狀態還算成熟。
但現在我們養成師資的方式有點不大一樣,大部分是透過師資訓練課程,所以養成之後的品質也許很難管控。我覺得與其去評論,倒不如去思考說,在師資基礎之後,如何讓這些人可以順利的繼續成長。這個才是這個世代的重點,所以我們現在的重點應該放在畢業之後。
在這個忙亂的世代,瑜珈可以如何幫助我們的心靈?
我們現代人的教育方式,或者是我們出社會工作,讓我們專注力放在外面,我們很難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對自己很陌生。舉例來說我前陣子跟一些醫生們在聊天,醫療人員是一個很有趣的族群,因為他們看起來對身體超級熟悉,但他們普遍對自己的身體非常的陌生。
也就是說,身心分離的狀態是我們當代社會特別明顯的現象,更何況很多其他的行業對身體就更生。
我們的專注力一直往外,所以我們普遍也就在乎外面的很多事情,也就會因此被外在的很多事情所困擾,瑜珈其實是想把專注力給抓回來,我們想要的東西通常都不在外頭,比如說我們想要的快樂、幸福、圓滿。這些對外追求都是求不到的,但對內追求可能是求得到的。
當你還在學習瑜珈時,什麼對你的幫助最大?
「過得不好。」這個不好是指內在,比如說對於現實的不滿意,對於生活、生命方向的困惑。
我記得我參加師資訓練的時候,老師第一次來上課的時候,就請大家自我介紹,然後問說為什麼練瑜珈,那時候就聽到很多同學分享,最後我記得老師說了一個總結:「通常一個人過的很好的話是不會想要進入瑜珈世界的修行。」
一個人過得很好時,通常瑜珈對他而言就是身體的動一動,但只能接觸到瑜珈比較表面的層次。但是當一個人過的比較不好的時候,才會開始踏入這個世界,他就會有機會發現瑜伽對他的幫助。
問:我昨天晚上在看了一本關於身心靈的書。它也是說:「其實如果你過得很好的話,你不會對身心靈這塊領域有好奇,想要去踏入了解身心靈的契機。」這跟老師講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是一樣的情形,因為瑜珈是從印度發展出來的,印度是個很奇怪的地方,他們從很久以前就覺得自己過的很苦,於是他們就發展出很豐富的哲學去解釋說:「自己為什麼會過的很苦?我要如何超脫這個痛苦?」。
他們的哲學很豐富,因為他們要解釋苦的原因,以及避開苦的方式,是在這樣的脈絡下發展出來的。當一個人發現苦的時候,瑜珈就變成他的出路。
問:我從來沒有想過從這種角度來看,這樣的話,未來如果碰到困境,或者是我現在也有困境的話,至少我會跳出一個角度去想說,搞不好這個困境就是在領導我去找到什麼東西。
像我們常會聽到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聽起來很鄉愿,但或許很深刻。
學習瑜珈要避免的最大錯誤是什麼?要克服的最大障礙什麼?
《瑜珈經》有講到五個主要的障礙(或稱惑)。
第一個影響最大的就是無明,就是看不清楚事情,看不出我面前的狀態。當我們看不清楚的時候,很容易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
回應到剛剛的問題,比較具體的答案是,如果你學習到的瑜珈是真正的瑜珈,那沒什麼需要避免的。比較有可能是我們覺得自己學瑜珈很久,但從頭到尾都沒有進入瑜珈,這是目前這個時代最大的風險。練習瑜珈最大的恐懼,是覺得自己練瑜珈很久,但後來發現從來沒進入過。
這個現象是很特殊的狀態,因為我們在其他領域中很少看到。譬如我們可以想像一個醫生養成要讀醫學院,台灣有很多醫學院,你讀哪一個出來大概不會差太多,所以應該不會有醫生需要去讀三個不一樣的醫學院,因為醫學院養成出來不會差太多。
好比運動領域的教練,他們有所謂的國際四大證照,基本上你拿哪一種領域的證照出來不會差太多,他們很少需要上不同的課程。瑜珈卻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課。
瑜珈很多元,但不代表說,什麼東西都可以。
瑜珈的一個好處是,它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有點像我們要登山是從不同的道路上去,看似都可以從不同的道路抵達。但現在開始有點混在一起的地方,在於我們也發現很多其他的路,但這些路不一定會到同樣的地方。
這有一定的風險,可能看起來跟其他的路差不多。如果我想說有上路都滿好的,因為看到的風景差不多,但我們沒有去思考說,這條路到底會不會到相同的地方。比較缺乏思考的是沒有留意我們的練習會帶我們去那裡的時候,我們就會僅專注在沿路的風景上。
我記得在訓練營時,我們學習瑜珈不同時期的練習,看完歷史之後,我問老師一個問題:「我現在做的練習,好像跟以前的人的練習,看起來不大一樣,那我們真的是在往同個方向走嗎?」,老師就笑一笑說:「這是一個有智慧的問題。」
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練瑜珈的時候會不斷問自己的問題,有些東西是幾千年下來禁得起考驗的一些核心部分,不管我們現在練習的外表像什麼,都要問自己說:「現在練習的東西真的是跟以前的人一樣嗎?」否則的話我們就會接觸到看起來像是瑜珈,但其實不是瑜珈的東西。
歷史是一個重要的事情。瑜珈是一個很強調傳承的領域,但強調傳承的這批人普遍對歷史卻很陌生,這樣有點尷尬,我們傳承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需要注意歷史是因為要讓我們在觀察過去跟現在的過程當中,幫助我們去看看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學的,第二個是去幫助我們確認方向是不是一致的。發現不是的話,也沒有關係。我自己後來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想要整條路,那就往另外一個方向走。如果想走這個路線的話,那就需要去確認方向。
問:有沒有一些具體的項目,可以讓自己確認說自己至少持續的保持在這條航向上不會偏離?
我個人覺得瑜珈可以有很多種詮釋,但不見得全都可以稱之為瑜珈。像我練習瑜伽的方法比較像是反過來的,我是透過發現什麼不是瑜珈來知道什麼是瑜珈,我比較熟悉的朋友會曉得我過去花很多時間在其他領域學習。
譬如說我大量在醫療領域去學習,我學習的密度其實還蠻高的,有同學問說,「你這樣子有辦法吸收嗎?」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因為我的學習並沒有要吸收的意思。
我去跨領域學習,他們在想的是我從其他領域可以帶什麼過去的心態,我是相反的,我在想如果這個東西是他們擅長的,就不用。在不用的狀態下,剩下比較可能就是屬於瑜珈的東西。
比如說,我去上了很多解剖學相關的課程,我也會發現很多瑜珈老師會把別的領域的東西放到自己的課堂教學。那我就會開始思考這個東西跟瑜珈的關係是什麼。
身心靈有很多東西有機會跟瑜珈放在一起,舉例來說現在的芳療瑜伽,厲害的人應該都在芳療圈,要學習的人不會去跟瑜珈老師學,我就會曉得這一塊它跟瑜珈的核心價值沒有太大的關係。類似這樣的思考,我都會先想說那些東西不是瑜珈,那剩下來的可能就比較接近瑜珈。
問:現在有很多人會沉迷於斜槓,但他可能嘗試了太多多元的東西,他反而會迷失掉他真正核心的那個本質是什麼?如果用刪去法的這個選項,或許可以幫助他去找到他真正的核心能力
強調自己在斜槓的人,都會說自己是用新的角度、新的主題來做這件事情,可是其實跟真正專業的領域的人比起來,他們又會少了很多很多東西,這些往往是當事者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像我的書架上很多書,有一區是跟瑜珈有關的,像是在過去瑜珈界中的有代表性的書(大部分是外文書),我常常會站在書架前面看說:現在教的東西到底屬於哪一櫃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不曉得我們跟專業領域的差距,是因為沒有看過厲害的人,所以無法掌握自己現在的狀態長到哪裡。所以瑜珈界裡有句話說:
「有機會就去見見大師,見過之後會讓我知道經過長期的練習之後,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態。」
這幫助我們確認說,現在的練習跟學習是什麼樣的狀態,幫助我們判斷確實方向,大師就是我們的路標。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有逞強、忌妒等情緒,
或總是羨慕他人體位學習比自己好,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呢?
我覺得蠻正常的。第一件事不要假裝這東西不存在,但也不用刻意的放大。
羨慕有三分,就不用放大成十分,看到自己當下的狀態是第一步可以做的。
通常我們有這些情緒是在做比較,無論是跟自己或別人。只要有比較,它就會是一種二元的劃分,而那個我也就是Ego(自我),當這些忌妒、羨慕的強度越高的時候。它代表了現在的Ego(自我)正在長大。這幫助我們去觀察自己瑜珈練習的狀態如何,可以把那些情緒當成指標,去觀察瑜珈練習的方向是往那個方向走。
比如說你提到說,有看到一個同學體位很強,但有些東西做不到,他會有一些情緒這是正常的,接下來就是他面對情緒的方式,會跟他的Ego(自我)有關。
問:要怎麼透過瑜珈消除Ego(自我)?
Ego(自我)是個標籤,瑜珈練習的本身就是想要看到標籤背後的東西,在瑜珈練習中,標籤背後的本質其實是會被透露出來的。
如果是放在瑜伽墊上的實例,比如說我可能會去留意練習的時候有沒有代償,這不是你現在該有的狀態,看自己有沒有代償的行為可以透過呼吸這個指標。

對於想要從事這一行的人,如果只能給一句忠言,你會說什麼?
保持好奇心。好奇自己在幹嘛、好奇自己為什麼想做這件事,不想做別的事,
好奇為什麼想教這個東西不想教其他的東西,好奇你想帶學生去哪裡、不想去哪裡。
好奇會讓人不斷的去探索很多事情,而這種好奇心是不帶一種批判的狀態。因為它會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內在的部份,花點時間去研究一下這個行業的機制。
好奇心是可以讓我們繼續走下去的一個關鍵,或是順利的離開,不走這一行。
最後分享一個東西,通常可以帶領我們前進的大概有兩個:一個是信念,你相信某些事情;另外一個是好奇。兩個東西都會有幫助,但兩個東西有的時候也會造成一些困擾,譬如情緒會讓你的信念變得很強,而好奇可能會讓你的資源過度分散,這過程需要找到一個好的平衡點,而這本來就是瑜珈在做的事,透過瑜珈練習你可能比較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