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做過一件迄今讓我很後悔的花錢事:
以前還沒有覺醒的自己,關於金錢、食物、物品之類的覺察與辨別,
只是照著旁人或是社會標準所灌輸的觀念來餵養自己,
(例如一定要買xx才能擁有快樂),活在別人的標準裡,總是有一種不舒心的“不快樂感”,怎麼做都不對。
當時聽從家人建議,擁有無趣、沉悶但穩定工作且收入不錯的我,
從我的信用卡帳單發現,我的花費怎麼隨著收入提高依然居高不下且節節高升,
並且會有一種隱性的心態:“恨”這種不適合的工作賺來的收入,一直想要把這種錢花掉,拿來補償、犒賞自己的心態,短期花錢兇猛、洩憤,長期無儲蓄目標。
上述這些現象,當時身為當事者的自己沒有感覺到很嚴重,直到後來開始讀理財書、拉長了幾年的時間距離來看,學習感知自己的情緒,才漸漸看清一個端倪。我才逐漸發現到:
我讓情緒影響我超多的生活決策
在戀愛當中恐懼失去對方,就會做出一直想讓對方掛念、為我擔心的危險舉動,黏對方不想要離開等等。在職場方面,因為一直無法(或不敢)真正發揮自己天賦、所長的”能力發揮”,
就會將職場上遇到的不順、無趣,自行轉變成”要慰藉自己”的藉口與理由去消費咖啡與興趣課程。在花錢上,因為不懂金錢的價值與本質,我就會誤以為要用金錢消費來交換快樂,而且自以為精打細算地在折扣期大肆消費,才是聰明的表現。

情緒牽動著我們的決策,讓我們成為物質的俘虜
察覺到以上的情緒,現在的我藉由以下這些5種設計機制,透過這些方法,我的衝動消費水準降低了至少一半以上,不再有想要花錢的衝動。我是一個極度痛惡購物地雷的節儉人,我非常討厭浪費與用錯錢的心痛感,我替怕麻煩的我,設計了這5個實用於我且不會勉強克制自己的”購物消費法”。
5個有效方法降低你的情緒花費
不要讓付錢變得太容易,讓取得錢的方式變困難,延長思考時間
集中使用一個最慣用的行動支付方式、不要分散讓自己看不到錢的流逝
集中使用一到兩張回饋率高的信用卡,多餘的”冰起來”(塑膠貨幣怕什麼?)
取消或調低過高的每月訂閱軟體費、電信通話費
不給自己花費小零錢的藉口,有零錢就去存悠遊卡
利用這段刻意設計出來”延長時間”,再次決定購物的優先順位法
第一優先購買:現在馬上要用、經常使用且在特價
第二:之前的已經不想用了、現在使用中但因為某種因素用得不順手想換
第三:現在不需要但想要、以後會想要
開始使用囤積物品,不要等
依據我的使用習慣,去想像與確認這些物品的使用情境,進而決定是否要擁有它們。
「馬上買就馬上使用,不要等到以後」這個消費哲學讓我不會過度設想未來,
不會過度屯物因應未來。
花錢哲學影響優先順序
列出花費優先事項、要買就要買品質好但是耐用的,但是貴
因為貴,所以要抓出消費週期與折扣期循環、集中下手
如果你周邊有從事服飾業的朋友,可以去問他們的新品價、季末價、清倉價之間的價差起伏,包準你從此以後再也不想在非折價期買新衣。現在的我都會先列好需要清單,集中在母親節、周年慶、雙11、博客來81折下手,但我會先把需要放在折扣的順序前,如果沒有需要,再多折扣我都先當沒看到。
相反地,如果看準自己需要的東西會會漲價,就請大方地此時以現金購買,把價錢定下來,也才能避免物價通膨的威力。
不需要激起動力去做自認為困難的事情
不要刻意挑戰、告訴自己要存錢,會彈性疲乏到反彈
不執著於小筆小筆記帳的痛苦,用可視化、集中分析消費型態的信用卡搭配電子帳單
運用無痛自動扣款存錢機制,無痛儲蓄
與其嘗試抵制,直接避免看到誘惑比較簡單,戒除晚上使用電腦、手機購物、犒賞自己的心理
這起源於我在書上讀到,許多成功的人都很自律,但自律的人知道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多的意志力。他們知道意志力是一件脆弱的事情,常常挑戰自己使我們失敗。於是他們學會不再依賴意志力,而是利用其他創意方法上保持專注與計畫成功率。(例如設計計畫或設定”自動”功能)
這幾年,開始學習感知自己的情緒,我逐漸理解到一件事,不要違逆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讓自己痛苦,也不要無限制自己創造關卡去挑戰跟為難自己變聖人;相反地,我運用了很多我在心理學、腦科學的大眾科普書上所看到的建議與實驗。這也讓我體認到自己要設計可以讓自己”自動”執行計畫的重要性。
透過以上這些有意識地設計生活,我發現到一件事:只要自己不要隨時挑戰自己,先行透過了解自己先去設計,其實後續生活可以過得既輕鬆又達到目標。
通膨是殺手
近幾年來,有些鼓勵消費的手法結合(或聰明挪用)了身心靈的觀點:「不要怕花錢」、「賺越多,花越多」、「反正錢再賺就有了」、「要花錢,錢才會來」這些賭徒式的想法特別恐怖,但也特別受歡迎。特別是教你要相信「愛自己就是要寵自己」的商人,嫁接了時下最流行的”愛自己”的消費觀念,希望養成你愛自己就要用錢來(消費它們的東西)的簡單思維。
錢是需要流通沒錯,
但不是沒有意識地讓它流掉。
錢是一種需要流通的能量象徵,但是要把它花在會長大、以後會增值的地方,它才會長成回報給你。那些商人沒講的是,愛自己的當下,也不忘要愛未來的自己,替未來的自己留一些現金儲備餘裕,你才會有更多擁有選擇的自由空間與權利。
不建議購買、一定會跌價的品項:
廉價服飾類、小飾品、小裝飾、收納用品、過多的化妝品與保養品組合
是殺手,也是力量
我很認同一句:「先進行理財再來進行投資。」
因為在你還沒有長出辨識消費還是投資時,很容易把這兩者的花費性質搞混。
幸好我在投資方面還沒有大賠,就先發現情緒對自己經濟決策的影響,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彼得林區大師的傳記,他在傳記裡寫到:誠實記錄自己每項投資決策的心情,並且回顧與反省!才能抓到自己每項決策背後的情緒歷程與變化。
以上分享我的理財經驗,只要你先學會覺察到自己花錢行為背後的情緒,例如:想洩憤、發洩的背後原因是什麼?只要自己練習覺察、意識到這個心理現象,下一次面臨到花錢機會時,你就會多出那麼一些猶豫時間,不會那麼直接地想用錢”換”些什麼不甘心的感覺回來。
例如過去的我,想彌補在工作上感覺委曲的自己,就會以小確幸去彌補辛苦工作後的自己,但其實彌補的背後還有一個深層的原因:對自己的工作內容沒有掌握感、感到失落,因此把這股失意感投射到甜食、食物、團購上轉移注意力或是博取參與認同感。
現今學習創業思維以來,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內容掌握度提高,我的重心穩固,也就失去了那種以前為人作嫁的失落感,就不需要用無謂的花費來彌補自己了。
重整自己對「工作、花費、儲蓄」這三大方面的觀念與關係,才是影響我創業到理財,這一路上自己做決定的基礎。
下一次你花錢時,先問問你自己,
你花錢的原因,背後到底想要的(感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