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台灣有過協助帶孩子的短期工作,在國外也從事過跨文化Au Pair的經驗,
也因為這份工作經驗讓我與孩子、各個家庭有著大量的相處機會。
透過這個相處機會,我近距離地觀察到家庭、父母、孩子間的情緒衝突,
也讓我發現到情緒教育、情緒管理,對父母與孩子的重要性。
透過情緒覺察、管理與表達,除了可以減少與避免家庭之間惹人不快的衝突,
也可以讓你知道你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還有自己到底介意什麼”情緒點”,
有很多的人(或父母),以前沒有意識覺察到這一塊,因此沒有機會學習到這一塊。
這一集邀請到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
除了提供心理健康資訊與服務以外,他寫了兩本我認為很棒的書
《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
《正向聚焦:有效肯定的三十種變化 點燃孩子的內在動力 》 2020/07/30出版,
在這一集中也請他幫我們講解這兩本書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幫助喔!
這一集適合的族群有:
●身為父母,卻苦惱於情緒教養的你/妳
●曾經被說過情緒化、不知如何表達的妳/你
●想要提升親子間情緒管理的妳/你
●對於父母的期望與自己不符感到失落的你/妳
●想了解什麼是情緒教育以及如何提升情緒健康的你/妳
章節
00:00:30 | 來賓自我介紹 |
00:01:15 | 為什麼想要著重諮商心理家庭親子呢? |
00:02:38 | 親子間如果相處有情緒,要如何做出反應? |
00:08:36 | 親子間的關係衝突,背後有什麼情緒因素? |
00:12:45 | 如何面對親子間在關係中的失落? |
00:20:58 | 大人該如何練習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保有情緒覺察度呢? |
00:25:09 | 如何練習對孩子一致性的表達情緒? |
00:31:19 | 辨識出真正引起情緒的源頭 |
00:34:22 | 《正向聚焦》一書想要傳達什麼重要觀念呢? |
重點整理
當初為什麼想要著重諮商心理家庭親子呢?
我過去在學校裡面服務,服務的對象就是青少年孩子。其實孩子有很多的問題,跟他們談下去之後就會發現,他的問題跟他的家庭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跟他的父母。
因為想要幫助孩子,我們就找爸爸、媽媽來一起談,談完之後才發現爸媽的問題也很大。爸媽的問題沒解決,孩子的問題就不會解決。所以我就開始慢慢的去學,引導父母要做一些改變跟調整,開始花很多心力放在家庭教育上。
後來離開學校之後幾乎主力都在做這塊,我寫了很多書,以我自己的專業、部落格的文章,大多數都是在教大人父母如何透過調整、改變自己。
以諮商心理師的角度,怎麼看待情緒這件事?情緒來時又該如何反應?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我的孩子脾氣不好、情緒不好,很容易易怒啦、暴躁、不耐煩」等等的情緒展現,包括大孩子或者小孩子。小的孩子因為他的情緒成熟度還不夠,本來就是會常常鬧脾氣,這是正常的。再大一點、青春期的孩子,他是因為體內賀爾蒙分泌的關係,是生理的影響,這個時候他大腦正在建立一個很大的轉變,他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因為爸媽不了解這個,所以在教孩子的時候,抱怨孩子情緒不好,爸媽跟著不耐煩,發脾氣。
今天孩子發脾氣了,父母卻也生氣地說:「你怎麼這麼愛生氣?脾氣很不好!」
我們在看這個場面都覺得很好玩,因為真的情緒比較不好的是父母,父母無法容忍孩子的生氣,所以就為孩子示範了一個生氣的方式去壓過別人的生氣。
所以孩子到底是怎麼學到情緒的表達、安頓跟處理呢?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父母,當爸媽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是怎麼展現自己的情緒呢?孩子就會學到這部分。
例如說我跟太太結婚之後,我們就常常在聊說我們倆個性不太一樣,我的個性是比較容易緊張、焦慮、先想事情起來放;她的個性比較大剌剌也比較不會去鑽牛角尖,晚上都睡的很好,所以相對而言她情緒比較穩定,也比較不會暴躁、易怒。
當兩個人結合之後,就會需要磨合,後來我就開始因為這些契機去探索。原來我的個性跟我父母其實也很像,我爸媽也是屬於那種比較容易操煩、焦慮,較容易不耐煩。所以我不經意地複製了我最不喜歡的情緒狀態。如果我不自覺、不覺察的話,我也很可能把這樣的東西傳給我身旁的人,甚至會不自覺地傳給孩子。

現今世代,親子間的關係衝突或緊張背後有什麼情緒因素嗎?
因為父母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所以他只會用最慣性的方式,也就是發脾氣的方式來控制孩子的情緒,造成孩子難過要發洩卻壓抑下來,壓抑久了後情緒還是沒有被處理,長大之後還是會遇到問題。
再來孩子長大到青春期的時候,覺得說我已經有能力跟你抗衡了,情緒之間彼此對抗,再加上缺少表達情緒的方式,當火一上來的時候就爆炸了,所以父母親如果自己內在的情緒狀態沒有好好的處理,到時候就會爆炸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現代人壓力真的很大,爸媽對孩子可能會有很多的爆炸情緒,不只是看到孩子做不好,或者孩子搗蛋不守規矩。很多時候是壓力,夫妻、婆媳相處不愉快啦。這些雜七雜八的問題日積月累,然後孩子今天小小的不乖,就出氣在孩子身上了。這些都會造成家庭裡面整個情緒都很緊繃,情緒都會爆炸。
如何面對親子間在關係中的失落,
例如,父母面對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走?
或是孩子如何面對父母不支持自己的夢想?
這是最難解的問題,超難的。
所有的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對他期待,從他為孩子命名這件事的期待,例如我會希望他長大之後他的健康怎樣,到他讀書的時候曾經對他要求學什麼才藝,到他以後要出人頭地,以後希望走什麼領域,做什麼樣的事業。
這些背後其實都隱藏了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絕對有的,但還有父母以前遺憾或未被滿足的部分需要彌補。
例如媽媽從小家境較清寒,看到人家同學都有學音樂學鋼琴好想要,她有了孩子後就會要求孩子去學鋼琴,覺得我給你這樣做這樣安排是最好的,你就會看起來有面子、很有才藝、很有氣質,結果哪知道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在吵架時孩子會說:「媽我不想彈阿,你為什麼要逼我?」父母就會說:「我是為你好啊,你怎麼不接受呢?」
為你好的背後有一個「我的期待」需求,需要孩子做到這件事來滿足需求,滿足期待,但是當你沒做到之後,失望跟失落就跑出來了,跑出來之後就會用各種方式要求孩子去處理。

爸爸、媽媽內心失落的時候,就會用高壓逼迫,還有一種方式叫做情緒勒索,就是會說出一些讓孩子感覺到愧疚的話,讓孩子不得不照辦;換個角度講,為什麼一個人會對另一個人情緒勒索,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無法負責。
因為我從小到大有一些遺憾、委屈、一些不滿跟憤怒等等,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代替我來解決或代替我來滿足,所以我並沒有為我的情緒負責。我要求別人來負責,要求孩子來負責。
要求孩子來負責時,孩子做不到,我就會用情緒勒索的表達方式來要求他,讓他愧疚、讓他感覺這樣做是不孝子,希望用這種方式讓他改變來滿足我們,這個就是我們還沒有辦法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當孩子慢慢長大後,他有一些夢想例如說他想要去創業,或說他想要去從事什麼領域的工作,但是爸爸媽媽說,如果你要做這個話你就不要回家了。這個時候孩子在面對父母的反對、不支持的時候,他也會期待落空,他也會失望,因為所有的孩子成長過程都是希望父母是支持自己的。
如果爸媽們沒有支持我,那就代表我沒有被爸媽關照到,我內心就會空一塊,就算我長大、我做得再好,我也感覺到內心到內心空的那一塊,這個問題是家裡面最難解的。
兩代之間價值觀不同,大家成長背景不同,重視的東西不同,我就會把這種東西加在我們的另一半,到我們的下一代,或加在我們的父母身上,但其實我們要去學習的就是自己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為自己的期待負責。
例如說我當爸爸媽媽,我就要很深刻覺察到說如果孩子沒有照著期待做,我也願意接受這件事情,我的期待落空的失落,這是我的失落我來處理,我不該要求孩子來處理我的失落。
那我就尊重孩子去選擇,孩子慢慢長大之後,當他承認了就不可以繼續要求父母一定要百依百順,對他一定要全力支持。如果父母沒有辦法支持我的話,那我也要為我的失落來負責,
那你能不能去為自己的遺憾或失落負責呢?你也要去負責。
爸媽沒有支持你,不代表他們不愛你,他們只是跟你的價值觀跟期待不同而已,所以這兩件事情要把它區隔開來,每個人自己為自己的期待負責,自己為自己的失落負責。
大人該如何練習保有自己的情緒覺察度呢?
同時如何教導讓孩子知道?
我覺得所有的覺察都從感受到自己身體或情緒的不舒服開始。如果我覺得失落、遺憾、生氣,在這個情緒出來的時候。我的身體一定會有一個感覺。例如我覺得胸悶悶、頭脹脹的時候,會覺得肩頸痠痛,有時候都會覺得胃悶脹,或是委屈的時候,我們那個氣管或喉嚨就會覺得不舒服。
你的身體會有一種感覺警報,你要透過這個訊號來做覺察,覺察到我現在身體有一個不舒服的感覺了,我要去辨識原來這感覺叫做「生氣」升起的。背後會有什麼呢?可能還有遺憾,失望,還有失落,從那裏去找出比較大、比較重要、較關鍵的幾個情緒之後,要去思考這個是怎麼來的。
這就是一個決策過程。我先知道我有這個情緒,然後我就去把它辨識出來,更細緻的辨識出來,再去探索去他是怎麼來的,這會幫助我們釐清到底我現在在幹什麼。一旦你能夠覺察出來,接下來比較有能力去處理它。
可是大多數的父母或孩子他們情緒來的時候,沒有辦法去釐清是什麼,彼此反應都很大、很劇烈,或是用會傷害別人或傷害自己的方式,這樣就會造成悲劇了。

當你覺察之後,就要學習一致性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只要你自信地表達我是在為我自己負責的前提之下,表達我現在內心的情緒狀態,就會很客觀的說出內心的感覺,例如說今天的孩子練琴偷懶,我內心可能有些憤怒、焦慮什麼的,我先透過覺察自己,安頓好之後,我覺得還是有一些不舒服,那我現在就會跟孩子表達說:「我看到你剛剛練琴的時候沒有很認真,有點拖拖拉拉,媽媽的心情有點焦慮,我覺得有些擔心或生氣,我不知道要怎麼樣讓你更積極。」
你很客觀、很負責任說出你的情緒狀態,但不是拿這個情緒勒索要求別人要改變,是要讓孩子知道,你也是有情緒的人,這個就是一個一致性的表達。
很多父母知道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情緒、不要對孩子情緒勒索啊等等,他就把自己的所有情緒全部都壓住了,都不表達情緒,他不讓孩子知道,甚至孩子都騎到頭上了,父母還是笑嘻嘻的說沒有關係。可是你並沒有為你的情緒負責,因為你真的不舒服啊,孩子他弄得你不舒服你要講,孩子才會學習到尊重別人,一個孩子怎麼去尊重別人的情緒,他有藉此機會跟父母學起來了嗎?

我自己也要尊重自己的情緒,孩子弄得我不舒服,那我要表達這個不舒服,例如對孩子說:「我覺得很難過,你剛剛的語氣對我來講,我覺得心裡很不舒服喔。」你講了之後,孩子就知道原來我這麼講,爸媽會不舒服,所以他就會學習到尊重一個人的感受是什麼,情緒教育就是這樣子來的。
孩子就會學習到,我也可以去表達情緒,所以他會對父母表達情緒,他也可以學習一致性的表達情緒,就比較不會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他也會學習到怎麼負責任的表達尊重,等到他到學校去跟同學之間有一些互動紛爭的時候,他也會即時的表達情緒,他不會隱忍,也不會為了要討好同學。就比較能夠用理性、客觀、穩定地說出現在的感覺,並且表達他的期待。例如說有同學欺負他的時候,他會跟同學用溫和又堅定的方式說:「請你不要這麼做,我很不舒服。」對方就懂了。
《擁抱刺蝟孩子》、《正向聚焦》這兩本書,
想要傳達什麼樣的重要觀念呢?
去年初時,我希望讓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來看《擁抱刺蝟孩子》,因為青春期的家長常常會對孩子的情緒起伏、很有主見,很叛逆的狀況束手無策,我用比較多案例的方式去呈現,家長可以怎麼應對孩子,也很適合你的孩子快要進入青春期的時候,你可以先趕快談一談會比較有心理準備。
我在那本書裡面講到,我覺得父母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或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都可以盡量去使用兩個很重要的策略,第一個叫做同理心,第二個叫做正向聚焦,當時在那本書裡面稍微出現,但沒有講得很清楚,後來我在這一、兩年的演講過程中,有許多的家長在我的粉絲專頁留言回饋說,他看完我的書或演講之後,回去在親子關係裡幫助他們改變最大的就是同理心跟正向聚焦。
他特別告訴我說正向聚焦帶給孩子很多行為改變,讓他們覺得很不可思議。
我問:「是怎麼不可思議?」
他說孩子可能以前對讀書興趣缺缺。現在好像比較主動願意花時間念書;以前看起來懶洋洋的,只喜歡滑手機,每次叫他要放下手機,他就覺得被念很煩。後來他發現用正向聚焦之後好像能夠快一點放下手機,對自己的生活也比較積極的感覺。
因為正向聚焦最重要的就是透過有效的肯定,帶給孩子成長的動力。他願意去做某件事情,他不是被逼的,並不是人家叫他去做,他就非得去做,而是他內在有一個動力驅使他願意去做。所以我就特別為《正向聚焦》這個溝通技巧寫了一本書,裡面就提到了正向的基本句型跟一些重要的原因跟原則,還有三十種聚焦的變化形式,讓家長可以看完書之後就可以上手。
很多家長說:「我想要正向的看待孩子,我也想要肯定孩子,但是孩子身上沒有東西可以讓我肯定啊!」
我希望家長看了這本正向聚焦之後也學會用在自己身上。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正向聚焦在孩子身上,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我們鎖定跟批評自己,所以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會用很嚴苛、較負面的標準在看,所以我會希望大人我們學會欣賞自己、肯定自己、讚美自己,多愛自己一點點,這樣也給了孩子這些力量,否則我們有時候給出的肯定或讚美,很空泛、只是會講,可是我們沒有真的掌握到裡面的精髓,希望大家能一起成長。
結論
聽完這一集,不知道你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這一集透過專業諮商師的角度,讓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情緒背後產生的可能原因,
也透過提問讓聽眾朋友了解到如何實際地處理在關係之中的情緒衝突。
不管是情緒管理、情緒勒索、情緒教育,最重要的都是要先從以下的步驟做起:
覺察到自己情緒產生的緣由
練習一致性地表達說出
練習對自己的感覺、期望、情緒負起責任
無論你是單身、已婚,或是已經有孩子,甚至現在準備孩子出生前,
我都推薦你要嘗試下列三項措施,
這三項措施會讓自己保持心理素質的健康。
發現自己的夢想並且努力執行,無論夢想是大是小。
找到讓自己保持情緒健康的方法,無論是別人的經驗或是專家建議。
參與一項冒險運動或是探索旅程,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對這一集有任何想法想分享的話,也歡迎你留言給我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