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有看過有人在戀愛關係之中患得患失呢嗎?
每次到了戀愛時候,人就搞消失、搞失蹤,好不容易突然出現之後,心情卻載浮載沉,
總是被對方或自己的情緒搞得心神不寧、七上八下的?
每次分手、遇到問題都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與懷疑存在價值?
今天這一集,我邀請到皮爾斯夫人,請她以自己在關係中的親身經驗為例,
提供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並找到與自己的相處之道,透過實用的心得分享,
讓我們知道要如何避免上述這些情形發生呢?
今天這一集我非常推薦給下列族群:
1.總是擔心會在親密關係中失去自己的妳
2.想要了解到底什麼是女性自主的妳
3.想要提升自己戀愛情商的妳
4.想要了解什麼是內觀的妳/你
5.已婚或單身的你/妳
章節提示
00:00:29 | 來賓登場 |
00:00:41 | 一個人的愛情信仰或觀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
00:05:09 | 你怎麼看女性在愛情中保持獨立自主? |
00:11:40 | 如何在關係中拿捏依賴與獨立的比例呢? |
00:26:06 | 什麼有用的方法幫助了解自己或情緒?內觀是什麼? |
00:30:30 | 給已經踏入婚姻,或者是還沒有踏入婚姻的人經驗分享 |
重點
一個人的愛情信仰或觀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每一個人對愛情跟關係的信仰和觀念的形成,可以從下列幾個部分:原生、家庭、爸爸跟媽媽他們的關係。在你的整個成長的經驗裡面,你體驗到這些所有父母親的互動狀態跟情緒,自然就會造成我們生命裡一個很深刻的印記。
這些東西當你經歷一段關係時,會很自然地在互動裡面整個呈現出來。這些信仰的態度,在家庭裡是最直接的,而且會影響一輩子的一個印記模式。
另外一個是環繞著你最親近的好朋友,不管在婚姻或關係裡,他們的狀態是什麼樣的,是很負面的?還是光是正面的?
我們跟人是互相共鳴、互相共振的,你最親近的人他們的一些感情觀也會直接影響到你,這是一種無意識、互相影響的。所以你也會吸收對方的想法跟觀念,內化成自己的一個想法,然後也會轉化、反應到你的關係裡面。
另外來自於我們在媒體上吸收到關於一些名人他們的婚姻怎樣?感情怎麼樣?他們發生了什麼?可能大部分很多人會關注到比較有名望的名人,他們的一些感情狀態啦,或是他們展現出來關係狀態是怎樣,這些在無意識狀態之下我們都會去吸收,但如果沒有透過自由意志去過濾價值的話,就會覺得好像你必須要像他那個樣子,你才有資格獲得跟他們同樣的幸福,以上這三方面是我認為影響最深的。
對於這些訊息,如果沒有過濾跟覺察的話,透過長時間大量的吸收,或者是你周遭的人都跟你同樣感覺必須要有這種東西才算很幸福的話,就會覺得好像必須要像某某人,覺得那才是對的,這樣不管是負面的東西、正面的東西也好,其實根本是囫圇吞棗,沒有時間去消化。
現在訊息量跟十幾年前比太多了,在你根本來不及去篩選的時候,又有新的訊息。我覺得選擇什麼樣的頻道跟想要的資訊,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很重要。當然,偶爾會有一種休閒、放鬆就是隨便什麼都看,我覺得也是無傷大雅,但是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沒有特別去關照到的時候,其實無形當中會點點滴滴的內化成你意識的一部分,然後慢慢地在關係中反映出一種行為跟態度。
現代社會中,流行倡導女性在愛情中保持獨立自主,你怎麼看?
以我自己的例子,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是非常自由、非常獨立的。但是走到一個極端,不論是上天、你自己的大我,或者是你的內在的神性,會讓你清楚地看到「這樣夠了!我現在要去走另外一條學習擔當負責任的議題。」
女性自主這一塊不是不重要,它可能適合在婚姻裡面特別壓抑,沒有辦法去掌握自我力量的女性。她們特別的需要。我覺得兩個方面來看,其實都是需要一個所謂的平衡。例如過度自由的人,她需要學習的是能夠在一個時間去進入一個我可以承擔、我願意去學習,擔當力量的角色。
過於負責任、習慣當苦命的女性就必須要刻意的把自己拉回來,去學習鼓勵自己、獨立自主。慢慢在不同的階段中經過轉化、內化跟練習的過程,其實這兩個都需要在我們的關係中去展現的。
情緒家:最主要的不是刻意強調。可能是要保持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或者說端看你自己的角色或性格再去選擇執行這件事情。
我們很習慣去做最擅長的,但是當你到了一個點的時候,其實你需要去做一些跟你自己本性比較相反的東西。那個東西會回來磨練你,所以這個相反的課題,是為了讓妳更參透妳自己。你會看到說原來你的伴侶會有這種問題。他的出現不光只是來折磨你,那是一個考驗,是讓你選擇這一生是否要突破這個困境。
對方也是來讓你練習的。但對方不是來讓你非常悽慘的,或者是慣性的一直處在受害的循環裡。那個學習就是你跟對方的一個互動,以十分來講,應該在六到七分,不是硬要差勁、很痛苦的關係,而是透過此完整自己、療癒自己,活出自己。
我曾經有過那種真的很淒慘的感情,因為已經很痛,當然我有覺察,我過往的關係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太陽剛了,反過來把對方照顧的無微不至,那等於是把對方的力量全部拿走。所以我覺得有看見這個跟婚姻裡的練習,原來陽性的力量,可以運用在不同的面向,例如我的工作、在事業上的發展。
但在我的婚姻裡,我還是會有陽性,但那個陽性不是強出頭、掌控跟掌握。對我來講,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陰性跟陽性,好比就是你跟伴侶的關係。常常有很多心的滋養跟交流的時候,這個東西累積越多,其實柴米油鹽醬醋茶,不會把你們的婚姻跟關係絆住。有人會覺得婚姻就是走入墳墓,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已經失去心跟心的連結,滋養不夠。
以妳的生命經驗,妳認為該如何在關係中拿捏依賴與獨立的比例呢?
生活是一個變動跟流動,因為我跟自己的關係,在二十年當中慢慢變得愈來愈好,我跟我自己的了解走向越來越均衡、平衡的狀態,所以在應對關係上面,很自然能夠去允許自己跟允許對方在某些狀態裡面,而不會像以前常常有情緒的大起大落來回應對方。
社會上很多有不同年代的作家,但是有時候我觀察,那種年紀比較長的伴侶他們關係已經走到一種有獨立、互相依賴、信賴。互相依賴並不是不好,但是現在很多書太專注在女人沒有男人或者女人單身可以怎麼樣過的很好,我覺得那也是一種觀點。但是我覺得人生不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很小的一個範圍只能這個樣子。
生命很難講,我有一些朋友,他們可能年紀很大,然後有第三春、第四春。你不曉得生命會變成什麼,不妨讓生命敞開,承認這個觀點它只是一個觀點,但是當你覺得它只是我唯一觀點的時候,你也把其他的可能性就關掉了。其實進入到真正的婚姻關係或者是我身旁沒有婚姻關係的伴侶朋友,我覺得雙方都把彼此當成是一種生活伴侶,是最好的朋友,有點像是我們的婚姻,不是只是傳統的婚姻,而是共同的藍圖去創造它;沒有尊重的關係,自然就沒有自由跟自主。
只要雙方都有那個尊重,像朋友那樣的交流,我覺得已經很難去劃分什麼獨立、自主、其實全部都在,其實是很多樣化跟豐富的元素存在。我有一些朋友單身的時候,年輕時候跟我一樣,後來也是到了一個時間點,他們自然地就有了家庭跟孩子,我們大家都開玩笑說反正該玩都玩夠,所以沒有什麼遺憾。
可以至少給自己三十歲之前盡情去體驗各種你想要經驗的工作跟生活,然後在快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要暖身去思考,現在有機會的話應該就是多去認識一些異性朋友,女性如果有想要生小孩,還是會有生理跟年齡上的限制,那也是我當初為什麼在三十三歲的時候決定要把握時間走另一條路。
我有時候看到一些年輕女生,我覺得她們真的都過很好。現在我兒子十歲,但我覺得從養育孩子,看到先生從小男孩到當爸爸的轉折過程,我看到很多的感動,雖然很多的轉折、辛苦,奉獻自己,也會發現你以前那麼自豪的自我價值,在家庭關係間會被抹滅掉。
我的人生有四季風景的階段。對我來講,我年輕的時間也過得很精彩、很豐富。對我來說,我沒有任何的遺憾,當我進入婚姻的時候,當然走過很多的挫折,然後時間也被切割。但我看我自己,我的人生在這十年是另外一個階段,我不想要去抓住以前那個很美麗,永遠都是這麼自由單身的階段,因為我覺得那個不是我要走的路。
如果執著永遠停留在那一段最美好的時光的某個階段,這樣反而是會讓生命越來越萎縮。
推薦什麼有用的方法幫助了解自己或情緒,例如內觀?
因為內觀是很完整的十天嘛!它之所以需要設計這麼長的時間,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讓我們把自己跟原來的生活型態做一個切割,做一個捨離。
如果你沒有來淨化自己,釐清自己原來的生活理念的習慣,基本上是不可能走到所謂的覺察,重點在於生活繼續在走,但是可以透過練習,時時回到自己,回到抽離出自己的情緒,然後那個裡面有一個「覺」。把你跟你的習性的一個沾黏、問題先慢慢舒展開來,能量流動之後,這樣才可以用更高的觀點來看。
像我的話,我會盡量伸展,對我來講是更快讓情緒安靜下來的方法,這些所有身體的伸展,或者是去健身房啊,都是一種方法。
我覺得內觀對我來講,有點像是我跟我生活的習性黏的很緊,可能骨頭跟筋膜都沾黏在一起。但是透過內觀的時間,它就慢慢把你那個執著點鬆開來。你鬆開了之後,自然你也不用去講什麼高我,你很自然就回到比較內在的那個真我來看事情。
你看事情的觀念變了,那件事情就變了,我想內觀很大的收穫就是這個部分。
情緒家:我也有相同的感覺,就好像換到了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之後,自己可以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竟然產生出不同的詮釋,那時候我的心情就會覺得有點舒展開來的感覺。
我們是一個小的能量,環境是一個大的能量場,參加內觀有辦法去將業力很快地進行一個更快的轉化。當然有些大的業力可能沒有辦法,但是你透過那個大的能量場,你會趁著那股能量,很快去看到自己的狀態,然後去轉變。
請給已經踏入婚姻,或者是還沒有踏入婚姻的人一些心得或是經驗
其實我覺得有沒有婚姻跟單不單身,都要碰到一個問題,就是跟自己的關係,我們也是透過對方來照見自己,跟自己的相處狀態,在舒適的生活裡,我們有工作、有家庭、有小孩;或是單身的人有自己的工作或生活。
當然自由單身是輕鬆很多的,但如果是選擇了關係,我覺得它是一個最直接修行的路,比較辛苦。我會希望不管你是單身還是在婚姻裡,一定要幫自己保有一個狀態,你不是因為跟誰在一起,而是你在做的時候可以達到那個自得其樂的狀態,沒有任何的目的。當我們保有這個狀態的時候,你的生命會不斷地被滋養。
比較像是我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能夠愛你跟照顧很多人,其實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當你有能力去學習,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喜歡做什麼事然後持續活出自己的生命力。你很自然處在一個比較喜悅跟開心的狀態,其實是最不費力且流動地,而且是會最讓我們最開心的。
對我來講,這段婚姻現在我覺得蠻好的,原因是因為我已經能夠去掌握到這個關鍵點,這個是我在以前失敗關係裡面完全沒有辦法做到。過去完全以對方為主,現在的我保有我自己不是自私跟自戀,而是我清楚了解需要什麼樣的事情,讓自己的身心更流動、更平衡。當我這樣照顧自己的時候,自然就有能力去愛對方。
結論
這一集很感謝皮爾斯夫人,提供她的觀點讓我們對於女性自主的迷思有了不同的突破點與角度,這也與我之前寫的文章不謀而合 。原文看這篇→獨立 與 依賴 ,其實不衝突
透過這一集的訪問,也讓我了解到原來以前過硬、傷人傷己的”女子漢”歷史,是要讓自己有機會回過頭來嘗試用不同的溫柔方式,來練習對待自己的生命與他人。同時也提醒我要將自己的”陽性能量”,策略性地運用在對的地方。
我很佩服的一位女性,蜜雪兒‧歐巴馬在她的自傳裡寫到,自己之所以可以成為現在的自己,到成人後成為歐巴馬的妻子、左右手,因為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因素支撐自己:先成為自己,這個價值觀也是我認為建構關係很大的前提。
這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部分,能夠保持自己不傾斜、不輕易動搖、不隨波逐流,即使日後不論嫁給誰,自己的個人自我價值與定位,也不會因為踏入婚姻後, 生命角色的變動而被磨損與滅去。
要”成為這個自己”,也代表了要學會找到自己的方式來定義自己的生命與未來的路,不單只是耽溺在單身的美好或外界的價值觀,而無意識地放棄某某路上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在那條路上承擔起照顧自己,讓自己開心的責任,那樣才是真的”愛自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