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所撰寫關於情緒溝通和人性的所有內容中,
最原始的發想是源自於我的“ 四種情緒溝通傾向”人格心理測驗。
該心理測驗將人分為四種類型:直往者、猶豫者、流動者、對等者。
在這期間,我收到很多私訊問說,如何將“四種溝通傾向”應用於特定溝通策略上。
例如“四種溝通傾向如何幫助人們活用在職場上?”
“四種溝通傾向如何幫助我在家庭中更有效的溝通?”
但是首先,什麼是“四種溝通傾向”?
簡而言之,我用四種溝通傾向區分了人們對情緒溝通的反應:
- 外部呼應(來自外部人際溝通關係的請求)
- 內在呼應(聽從自己的內心與反應速度)
雖然聽起來可能有些難,但事實證明它非常重要。(尤其是幫助我根據不同人的性格,採取不一樣的溝通與應對方式)
- 直往者 很容易遵循內在衝動發出回應(我就是很直接發現或想到就講)。
- 猶豫者 比起其他人,需要較長的時間做出反應,但不是反應時間較慢,而是他在內心中花較多的時間在想到底要不要講出來,怎樣表達最好?
- 流動者 容易因應外在邀請或是刺激而發出回應,反應時間較快,但也容易流於訊息混論或是邏輯不一。
- 對等者 他們喜歡以對等的感覺參與任何想做的事情。如果別人單方面指使或是建議他們該怎麼做,他們很可能會消極抵抗或是直接不理。
如果您想參加免費的快速測驗以了解自己的傾向,可以直接點擊測試。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按照溝通傾向在職場上順利地與人交談呢?
直往者:在職場上我們很容易因為誤解或是被誤解而發生衝突,對於直往者而言,直往者總是有想要表達自己意見的衝動,對組織而言有可能是精闢敢言、直入重點的好優點,卻也可能是太過直接、不顧成員間利益衝突、直搗黃龍地缺點,很容易因為其態度與舉動遭人非議,甚至遭人誤解與排斥。
如果先打預防針的告知可能會有的情緒衝動,設置一個信任的人作為你的發言緩衝者或是解語花,會降低在組織中引爆衝突的可能。(我個人相當偏重這種方式)
猶豫者: 需要反應的時間較長。但這部分的人並不是反應緩慢或是遲鈍,而是花較多的時間去想像發言之後可能的情形或後果。我的一位閨蜜就是屬於此類型的典型者,有時的對話銜接不上,會有冷掉的感覺,但剛好彌補我身為直往者有時會因過於直接而爆出的反應。
流動者:容易因應外在邀請或是刺激而發出回應,相較於其他三者,流動者擅長在群體之間快速穿梭藉由參與對話獲取資訊,因此也較難以理解為何在溝通中,其他人為什麼不能跟他一樣”快”起來?我有一名前老闆本身是流動者兼自我創業,有好幾次下屬因為他隨意丟出、改變、收回的資訊循環,導致旁人很容易奔波勞累、分工混亂,進而產生不滿與怨懟。
如果你本身是流動者,最大的優勢就是你很容易在人際溝通間獲得如潮水般的資訊,但最需要注意的也是整理與過濾資訊,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我真的推薦可以雇一位數位助理或是小秘書,幫流動者整理資訊與安排發布之後,如此一來統一管道與資訊整理後,也有利於組織理解你的決策。但如果你不是組織裡的上位者時,我也推薦數位助理的協助可以幫助你整理很多資訊。
對等者:如果要給對等者工作上的建議的話,可以在將其利弊分析之後,記得在句尾加上詢問句:「你覺得這樣如何?」或「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想法?」,對等者會因為你重視他意見的程度與尊重感而感到高興有動力。

情緒溝通:
職場上的有效溝通對於任何溝通傾向的人來說都是很有說服力的。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不想浪費精力、時間體會到無效的溝通。繁忙的每日事務在平時已經占據我們夠多的時間了,即使有時間浪費,我都會寧願選擇浪費在自己喜歡的事物或冥想上。
但要記住!我們不是要去克服傾向的”缺點”,而是要根據特點去配合使用的策略。
在大多數情況下,對等者不喜歡被單方面告知該做別人的決定。他們不喜歡不平等地被安排在某種別人的計劃或期待中;他們不喜歡有人時時看著他們的進度。因此,試圖壓制對等者或是慣性忽略他們的感覺,可能會激發他們的逃離或討厭感。最好說:“我們將事情分開成正反兩面來看“、”你覺得如何呢?”。
當你向對等者解釋一個計劃時,後續行動變得更有可能。重點不是要試圖說服對等者,而是要藉由解釋行為,讓他有參與感,並且藉此獲得平等的感覺。
當我們了解自己以及我們的溝通方式如何塑造我們對外在的互動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適應自己的天性,以及找出符合自己天性的表達方式;而當我們了解其他人的思考是如何塑造他們的溝通模式時,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與他們互動。
我也在這裡鼓勵如果有志於取得商業成就或溝通效果的朋友,不妨花點時間了解有關於人類分類系統的知識,多利用這些資訊,快速辨識在合作關係中結識的新朋友或新客戶,並且找出最適合跟對方建立關係的方法,也能避免陷入”硬碰硬”、”合作溝通不良的不適感”。
現在的我利用了解四種溝通方式,掌握自己的語言與情緒展現模式,開始自己的生活覺察。也發現自己開始更有同理心與洞察力去觀察人們之間的情緒溝通,其背後的應對策略與局面的走向。
以上哪段文字對你有用,哪些又是適合你自己的傾向?
你看到了哪些溝通策略適用於你的生活情境呢?
歡迎分享給我,讓我知道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