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自己的文章 心理測驗|適合自己的情緒表達,認識四種溝通表達者裡,描繪了一種溝通分類模式,並用它來解釋人回應內在與外在溝通的反應方式。這套架構根據兩項條件,把人區分為四種類型,兩項條件分別是:一,如何回應內在呼應,例如內心的聲音或是思考方式;二,如何回應外在制約,例如群體、環境的互動程度。
這篇文章主要是給自認是猶豫者的你看的。

猶豫者(Hesitator)恩我覺得可以再想想
此類的人數最多,占了將近50℅
此類的人的個性偏踏實、喜歡按部就班的進行,別人看你安靜、不表達,但實際上你不是沒有想法的人,是這個世界不一定隨時遇得到了解你的人。
不了解你的人可能會誤會你是沒想法的人,但其實你只是不是時時想公布自己想法的人。而你也要體認到,當他人期望你時時表達時,你不需要對每件事都有意見,而且你也要明白你本來沒有責任隨時說出你的想法。
成為猶豫者意味著什麼
- 猶豫對你而言是常態,但旁人卻不易理解,你不需要改變自己應是要成為常態固定,相反地你是要去應用你的強項與他人或組織作更好的配合。
- 找到適合的方法幫助自己放開不安、增速決定時間或許可以幫助你在某些事項上更容易做出清楚的決策。
- 面對不理解你的人,不是逃避不解釋做自己,而是要用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解釋自己的決策過程。
- 可以利用重大的生活變化(例如換新房子,新工作或新關係),趁轉換的機會培養新習慣來提升自己較為靜態的生活(例如選擇策略或是練習適應方法)
注意:
想與你溝通,就必須要先瞭解你心裏在害怕什麼,如何挽救你的不安,當有人做決定時把好處告訴你,同時再跟你一起面對與紓解過程中的不安與風險管理,可以幫助加速你的決策過程、減少內心的猶疑與搖擺。
關鍵區別
四種溝通方式解釋了我們為什麼這樣表達和為什麼不表達
當我們了解自己以及我們的傾向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時,我們就可以適應自己的天性,以適應自己的天性;而當我們了解其他人的傾向如何塑造他們的看法時,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與他們互動。
利用了解四種溝通方式,掌握自己的語言與情緒展現模式,開始自己的生活覺察
利用了解四種溝通方式,掌握自己的語言與情緒展現模式,開始自己的生活覺察
溝通傾向並非永久制,這四種溝通傾向在我們身上是種比例分布,
推薦書籍:
此類型的人有很多比例與內向者特質的族群重疊,推薦閱讀與內向者表達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或書籍,有助於幫助了解自己遇到外在事物的心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