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如何讓人們了解其實我想表達的?”、“我明明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他們卻誤認為我生氣的理由是…”、“怎麼他生氣了?是我說錯了什麼嗎?”
前言
四種類型

猶豫者(Hesitator) — 抗拒內在呼應、抗拒外在制約(佔總人數的 66%)
流動者(flow) — 抗拒內在呼應、滿足外在制約(佔總人數的 16%)
對等者(equal) — 滿足內在呼應、抗拒外在制約(佔總人數的 14%)
直往者(Straight) 我必須要說出來在我爆掉之前
●人數最少,但是團體裡引起的火花最大。
●擅長短暫的對話,很適合延燒、引導主題。
●容易被人誤會處:情緒發洩方式,時常受到他人誤解為不理性,因此需要更聰明的表達方式,例如先對他人打預防針的告知情緒反應。
我是屬於此類的爆脾氣者
猶豫者(Hesitator)恩我覺得可以再想想
●人數最多
●安靜、不表達,但實際上並不是沒有想法的人
●想與你溝通,就必須要先瞭解你心裏在害怕什麼,如何挽救你的不安
●容易被人誤會處:不了解你的人可能會誤會你是沒想法的人,但其實你不需要對每件事都有意見,而且你也要明白你本來沒有責任隨時說出你的想法。
流動者(Flow)我跟你說喔
●人數次多
●特點是轉動的不確定感,各有好處與壞處。
●溝通適應力強,相當適合鼓動態勢,常常在團體裡扮演調整和諧、講究團結的精神角色,但你內心不一定願意這樣做。
●與你溝通反應速度要快,任何事都要在當下談,別提昨天或以前的事。
●容易被人誤會處:有些人無法適應這樣的速度時,對你不理解,誤以為你專制。
對等者(Equal)我開放你說服我,前提是要感覺我們是對等的
●人數不多
●心裡清楚是非,但是面對別人給的邏輯,未必會全盤接受。
●要跟此類的人溝通,一定要先博得他的信任,讓他相信對方是願意站在他這邊的,而且一定要是雙向溝通。
●此類的人相當在乎雙向溝通的立場,單向的逼迫妥協是不可能的。
●容易被人誤會處:在權力架構不對等的家庭關係中,此類的人很難表達自己的意見
結論
這四種溝通方式解釋了我們為什麼這樣表達和為什麼不那樣表達
當我們了解自己以及我們的溝通方式如何塑造我們對外在的互動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適應自己的天性,以及找出符合自己天性的表達方式;而當我們了解其他人的思考是如何塑造他們的溝通模式時,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與他們互動。
利用了解四種溝通方式,掌握自己的語言與情緒展現模式,開始自己的生活覺察
溝通傾向並非永久制,這四種溝通傾向在我們身上是種比例分布,
選擇將自己的情緒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
更了解自己,並學會欣賞自己的本質
馬上點擊、立即測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