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北市圖的預約書櫃裡常看到樊登的《已讀不悔》,好奇之下順利預約到了這本書籍。一讀之下,驚為天人。這本書的前半段概括了我近年來自讀的心理學相關概念,也延伸性地導出許多觀點。以下列舉出我認為此書值得閱讀、不讀會後悔、已讀則不悔的重點。
推薦章節
第一部 好好與自己談心 (我推薦先讀的部分)
關於認識自己的廢話
01 事關幸福的積極心理學
02 生命只在念念分明的此刻
03 請記住,你並不孤獨
04 別想操弄我的情緒
05 與焦慮握手言和
06 情緒創傷的急救處方
07 重塑精神世界
08 科學的壓力處理法
作者在第一部分自謙這裡是”認識自己的廢話”,但其實這裡是我最推薦應該閱讀的部分,因為裡頭包含了許多心理學的淺述,而了解心理學到認識自己的過程,其實應該是教育裡最應該教卻沒教的地方,情緒教育這門相關課程領域,是伴其人一身中最長遠的學習觀點。
有許多擁有賺錢技能、達官貴人也未能掌握這門領域的竅門,但往往最了解自己情緒與個性的人,才是最能掌握自己未來發展的人。
許多看似成功的人,在家庭、在關係、在戀愛、在親子間,都帶有一種缺陷的存在,就是因為無法知道自己在關係中遇到不同的情緒時,自己是怎樣的人,他們可以用策略性的頭腦、分析邏輯來掌握時機發展事業發展地風風水水,卻無法在軟性的關係中長遠發展下去。而也有許多人在某些領域死嗑強硬,例如創業、戀愛、溝通關係,往往起源於自己的面子過不去,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命運、不相信時機,或者該說不相信情緒這個東西帶給你的啟示。
第三部 量身打造的人生企畫 (我特別推薦的兩章,但須讀完前述後才能懂)
18 不需動用意志力的戒菸法門
這裡講述了關於習慣養成的真理,也切實與我這篇 關於習慣 切身經驗 不謀而合。
養成良好習慣,不必把它當成聖人;戒除壞習慣,也不必把自己當成萬惡不赦的罪人。只要了解自己的情緒與心理機制,不論是培養習慣或戒除習慣,即能事半功倍。
19 力挽狂瀾的非暴力溝通
在這本書中特別提到了「非暴力溝通」的閱讀分享,我認為是很聰明的觀點分享。
造成暴力溝通的因素:道德批判、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用威脅的方式來處理問題。例如,「你看別人是怎麼做的,你看看你是怎麼做的,你為什麼不如誰誰誰?」、「我就看看你會不會自動去做。」這種以自己為角度出發、自以為的比較方式其實會給對方的內心帶來很大的傷害。
言語溝通中縱容的暴力,是日常生活中的我們很不容易被理解且意識到的,記得少年青春中總有太多不請自來的關心,不論來自家人或師長,嚴格說來都是種「暴力溝通」。甚至是出社會後的老闆、雇主,自動延伸體制中這種「介入你的發展是為你好的」無限上綱。
長遠來看,這樣的溝通模式,即使當事人的你當時不覺得「暴力」,也不覺得有人會因此(粗魯且無禮的方式)而受傷,它通常還是會陷入「無效溝通」狀態,因為你無法強迫那個人接受你的傳播方式,它最終還是無效的。
況且越是用比較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孩子就越容易叛逆。這場景應該很多人曾經身歷其境,或者現在還繼續讓自己的孩子置身其中。
四個步驟翻轉暴力溝通的發生
一是觀察,再者是體會和表達感受,接著是找到感受的根源,最後是請求幫忙。而這當中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傾聽」,讀到這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何暴力溝通這麼容易充斥在生活中了,因為跳脫本體的為你好相處模式,是很難有傾聽空間存在的。現在也很少人願意練習傾聽這部分的能力,我自己剛開始在練習傾聽的技巧時,也覺得很難受且掌握不到訣竅,直到我開始用想像力練習「附身他人」,藉由觀察模仿他人的視角來猜想對方可能有的想法與話語,才算是能夠靜下心來揣度傾聽的技巧。
結論
作者在書裡引了佛家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我想這裡的「精進」應該是以智慧和慈悲為前提。這就是智悲雙運。缺乏智慧,你就不會了解自己;缺乏慈悲,你就不會接納自己。缺乏智慧,你就不會了解眾生;缺乏慈悲,你就不會接納眾生。
而眾生與自己的共通點,就是了解情緒、了解自己。
文末,僅簡短引用此書打動我的部分內文,先以理性的思維,在自己冷靜的情況下,吸收關於了解自己的情緒知識,預防及拯救自己的情緒,替預先的未來設下思考防線,是我認為此書最棒的存在。
在我們風風火火地開始追求精進之前,先從最基本的心理學知識開始了解自己,對自己好一點。讓那個放逐的孩子感受到來自今天這個自己的關愛和保護。
精進絕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就像用毅力永遠無法戒菸的道理一樣,了解和接納才是讓自己發生改變的根本途徑。一個和自己和解的人,是不需要強迫就能夠不斷精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