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我們生活當中遇到的人、事、物,大部分都牽引著我們的內在情緒。或者該說,因為自身的內在情緒心節未解,當外界事物來臨時,就極容易引發我們內在,過去無意或有意被種下的觸發因子。
年輕氣盛時,我們很容易覺得世界是繞著自己轉的。公司要有遠見,老闆要英明,主管要有智慧,情人要貼心,同事每個都應該是神隊友。但出過社會的我們都知道,這是很有難度的。
除非你是極為好運的人,遇到了極好的公司、極好的前輩、極好的制度、極好的運氣,否則絕大部分的人在職涯中應該都會有「職涯溝通的課題」,像我的人生課題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傳達自己的意見。我在出社會初期,不懂得溝通、容易被人投射與誤解,對該堅持的事卻容易妥協到不知自己的底線;這一點也同樣展現在我的戀愛關係中。而我後來經過自我進修之後,才漸漸察覺表達方式的擅長方式,也或多或少地影響所要表達的事物。
但態度與意願,才是影響是否願意溝通最根本的基礎。

溝通不良的憤怒情節
因為溝通不良而形成的憤怒,特別容易讓人耿耿於懷。
我讀過很多情緒管理、心理學的書籍,都強調一件事:接受自己的情緒產生是人類正常的機制,憤怒其實是一種自古演化下來的危機保護機制,憤怒本身並不可怕,只是表達的方式錯誤的話,時常被人誤解成:不理性、沒有形象。
而肆意放任自己的憤怒流竄、或是不流竄地壓抑下來,有可能讓自己養成一種上癮且對免疫力有害的致命習慣。
因此,回到開頭邏輯來想,焦點不是在如何壓抑或是控制憤怒,有嘗試控制過情緒的人就會知道,壓抑其實是一種看似有效、但卻最末等的手段。
我們要學習的是不被他人操縱的情緒的方法,是自己學習掌握自己的情緒,同時學會適當運用、保護自身。
嘗試轉換思考
不表達:
累積、上升與擴大,爆發、高傳染、乖順
表達:
化憤怒為奮鬥的動機,例如從滿是憤怒的憤青→拿屎亂潑的糞青→轉換想法奮鬥的奮青。

千萬不要意圖壓抑情緒,並且以為自己在管理情緒
過度導向或刻意維持某種情緒的狀態與極端,其實是拿一種硬性結果的期待來壓住自己。刻意的過度正向負載,最後讓自己毫無感覺、麻痺自己而不自知。
學習做法:讓自己學習”附身”他人
學習”附身”這件事,原本我一直覺得很困難,直到我在臉書上看到某粉絲團寫了一句打進我心裡的話:「道歉只是表面,真正要做的是透過聊天、鑽進對方的腦子裡看事情,了解眼前這個人真正的在意到底是什麼。」。
而我當時剛好在練習李欣頻所寫的文案蒐集靈感法,剛好有講到這一點,就是運用「想像法」來觀察對方所看到的視野與細節。
讓時間成為你的朋友
許多人懼怕拖延症卻擁有這種症頭,但是在情緒來臨時,”暫時性地拖延策略“卻是我推薦最好的方法。這種策略不但可以幫助當時局面下很僵的雙方彼此,同時也幫助自己轉移內心關注的焦點,焦點被轉移,憤怒度就不會那麼聚集提升。
讓自己習慣在情緒波動時,不做任何事,包括決定
不管真正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我們只是忙著心疼自己受傷的尊嚴和面子,我們就會讓自己氣很久,然後也沒有把握機會搞清楚對方到底真正在意的是什麼。一個人在怒火攻心時,最容易透漏真正的自己。
如果情緒激動,請從不進行任何操作開始。包括放空想法,無論是非常慌張、非常恐懼、非常亢奮,讓自己以轉換空間的戰術,爭取反應延長時間。

總 結
如何練習分辨憤怒:
●察覺:當感覺來臨時,貼上情緒標籤為此分類與命名,提醒並留意身體反應,才能對此作出適宜的管理,不光壓抑。
●留下時間、凍結反應:保持判斷能力。
●附身對方/角度轉換(語言/非語言):不只自己的標準,銳化同理心與鏡象神經元
●斷開連結、聰明無視:如果你對某人生氣,代表你對他有期待,有期待就會有落空的可能,訓練鈍感力,不被小事動搖,被傷害、抹去。
練習以上這些方法,學習到不被他人操縱的情緒的方法,同時保護自身。
以下提供兩本我讀過後認為很棒的韓國作者所寫的書,
(讀完之後才發現韓國人的思考真的是另一種不同的思想,推薦你也閱讀看看。)
延伸閱讀:
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相處難,怎麼兼顧對方開心而我不委屈,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