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春期與網友筆戰過的經驗,我得知光是用說道理的方式只會爭無謂的輸贏,但無法真正說服對方採納與應用,這也是我發現當市面上很多用分析論證的書啦方法啦,來意圖對抗人們的怠惰和冷漠,其實就像丟給已經在溺水的人一堂免費上游泳課的優惠券一樣的無濟於事。
人們不想改變的原因往往是情緒,而不在認知。
某些讀者可能發現我的網站頁面多了一個新分類,關於習慣,原因是因為研究情緒的我發現,習慣與情緒之間的因果與養成有相當大的關連。過往曾經有一段時間沉溺於負面情緒的我,慣常將情緒壓抑在自己的心理,習慣忍氣吞聲,自我安慰海闊天空,殊不知習慣是行動的自動導航系統,我關在體內的情緒漸漸發酵成了一團我自己都認不清的怪東西怪思想,而總是選擇不講不發洩的我,這類行為也造就了我身體一系列的不健康現象陸續發生。而這也是激發我想要改變這類沉痾習慣的動機。
暢銷書《原子習慣》給我的啟發
講到改變,就不能不提到習慣,講到習慣,就不能不提《原子習慣》這本暢銷書,前陣子剛入手這本書時略翻了一下,發現該書在短短出版一個月時就已五刷了(真是驚死我也),而我剛好也在閱讀關於改變的其他書籍,綜合兩者與我自己實際作出改變的心得而寫出此文。
許多人之所以會改變失敗的原因,不外乎兩種:中途中斷或是一開頭就不想做。然而,很少人會認真去探討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大部分的人都誤以為自制力不夠或是心智不夠堅強等等。某些人會活在目標達不成的愧疚感之中,或甚至鴕鳥式地掩蓋不完美的失敗紀錄(像以前的我)。
然而,《原子習慣》這本書作者提到了很重要的觀念:不要只專注於目標,要專注於系統。確實打破了我以往對於目標的執著,而書名的由來就是指構成大系統的小習慣們,它們才是構成成果的原件。
先來講講成功改變的原因,才能排除為啥不成功的原因,根據《學會改變》一書中提到:
成功改變的3層行動架構
第一層:理智面〈指揮騎象人〉
我們有時候抗拒改變,可能是因為指示不清楚,所以想成功改變必須提出清晰明確的行動指令。如果想讓員工更積極,不要只是叫他們「要更加努力」,而是應該規定「每個月至少要打125通電話給客戶」。

第二層:情感面〈激勵大象〉
我們以為是懶惰讓改變失敗,但通常是因為意志力已經疲乏。騎象人沒辦法長時間控制住大象,所以能否觸動情感面是關鍵。書裡提到實驗室研發了一款電玩,讓小病友和裡面的奈米抗癌機器人產生情感連結,成功將化療藥物的服用率提高20%,存活率因此提高一倍。
如同文中第一段所述:人們不想改變的原因往往是情緒,而不在認知,所以希望人們改變時,不要跟他們說理或吵架,因為他們可能早就知道,只是不願意改。
以往的誤解:
情感面、直覺層面←(相對抗)→理智面、反思跟意志系統
不是分析—思考—改變
而是看見—感覺—改變
第三層:環境面〈形塑路徑〉
當你規劃好改變的路徑,成功的機率就會增加,因為當情境產生變化,行為就會跟著改變。亞馬遜的網站設計師在網頁上新增「一鍵下單」的功能,將購物時的操作障礙降到最低,就讓公司增加好幾百萬美元的營收。例如要戒除菸癮或酒癮的人,還是要靠調整環境,因為習慣與環境的關係密不可分,這項強烈的條件強化(或戒斷) 習慣,讓人們不需要借助騎象人的意志力。
看不到誘惑就會減少想到且引發的機率。
看不到壞習慣的誘發條件,就會減少發生的機會、
多增加好習慣的誘發條件,也會增加發生的機會。
誠如上述三要點提到,只要簡單的路徑調整可以導致行為上的巨大改變,而我們貌似性格的問題與缺陷,也可利用改變環境來矯正,也打破很多人的誤解,誤以為要強迫自己或強化自制力來改變,其實重點根本就不在那裏,也不需要妄想意圖自己是超完美的人類可以克制自己,到頭來只是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
重點不在如何痛苦養成習慣,而在於如何鼓勵那些你想培養的習慣,
讓它自然而然、不費力地養成,如此一來就不必痛苦如何養成。

而原子習慣這一點有很好的建議,也是因此這點讓我覺得它很”接地氣”,不會像某些高大上的書籍總是用無意義的貶低手段意圖讓你產生自我激勵,時則操作不好的話根本是自我貶低。
把想要養成的新習慣綁在已經有的舊習慣上
例如:在倒早晨第一杯咖啡時,靜心一次。
我自己的人生實驗:例如希望每天早上起床要有練氣功的習慣,發現洗臉完之後的精神特別清爽,做起來也爽,就預先把要準備的東西都準備好,明早起床在洗完臉後的舊習慣就直接執行新習慣(氣功)。這種好處就是預先設計好的機制讓自己不用每天挑戰想「要不要做,或想不想做?」直接就給它無意識地執行下去。
《學會改變》裡也提到類似的概念,只不過它形容的更細膩,我自己將此用在規劃行事曆上及每日固定例行的事務上,非常有用。
●行動板機是一種速成習慣,而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導航系統,這也是「速成習慣」概念的證明,因此設定打算的目標和時間點→預設決定預先做好決定,就不用花費心力建構打地基,把行為控制權交給環境。
我自己的人生實驗:在我自己的Google 行事曆上,很早以前就先把信用卡的結帳日、繳費日都預先標好,做周期提醒,讓我對於未來這個月的支出花費、活動參與、信用卡與品牌活動折扣都有預先規劃,如此一來就不太可能因隨心所欲、光靠感覺的花費刷卡而破表。
找到自己的習慣、不是照抄別人的習慣複製
在關於習慣|這時代的乾貨文,就是誤以為人人早起能成功這篇文中,我提到了一個重點:不要只相信市面上所謂的創業指導、生活教練或某種生活方法的倡導者,無論發起者本人是多麼發自內心的去推崇,但這些他提供的資訊或建議,其適用條件都因人而異。
而這也是書中提到:配合性格打造習慣,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因為別人認為的壞習慣,可能是適合你的好習慣,別人認為的早起能成功,可能根本就不適合你這類的晚上才會爆發靈感的狼型人。
重點是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賽場、了解自己的生物特質,
比較適合要去做什麼,及不適合去做什麼。

重複性的複利效應
習慣這件事,我認為最難的有兩部分,第一大最難的是建構自己的無痛系統、第二難的是持之以恆地執行下去。但我發現只要第一大難解決了,至少第二難就不會是太大的問題。而我們之所以希望養成習慣,就是希望持續這個習慣能給我們帶來希望達到目的及好處。因此以終為始倒過來想:什麼是我最後想要達成的目的,就是持續得到”因為我持續而繼續得到的好處“。如此一來便能給自己重複下去的動機,搭配適合自己的無痛系統,重複的痛苦就不再是令人裹足不前的障礙。
回到本文標題,是因為先了解習慣,才能創造出符合人且相應之的系統來讓自己無痛重複執行,而建構和設計無痛系統也是一個創業者最應該設計和複製,讓自己輕鬆的創業模式。
●想要改變,要找出亮點,辨識及理解,究竟哪些做法需要改變
●將習慣導入、強化團隊目標的領導人,才能讓自己的專心致志於發展目標,而不是耗費心力總是在糾正老闆眼中員工的”不良習慣”。
●讓員工在不消耗有限的自制力的情況下,改變了行為,不必要讓員工受到誘惑與挑戰的事,從到尾就不必讓它出現在員工的眼中,例如書中提到收銀機的創始者就是。
推薦閱讀:
《學會改變:戒除壞習慣、實現目標、影響他人的9大關鍵策略 (電子書)Switch: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