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份的月底,我接下了某位朋友拜託的專案管理,擔任快閃店的短期店長職務。殊不知,這份痛苦的工作經驗,帶給我很大的自覺突破。
因為與對方友好,過往相處情況還不錯,但實際上我忽略了對方是一名外向者,相對於內向者而言,是不太講求計畫周全的人,也因此在溝通、時間等方面,雙方都忽略了溝通成本與達成共識的必要。憑藉著對過往的認識情況就倉促進行了這項短期合作。
結果呢?在這過程中,我相當痛苦不已,一方面要接外向者風風火火一直拋出來不在計劃內的球,一方面又不滿這項合作案一直在變動,怎麼不事先規劃清楚,一直變動與調整不斷刺激我的底線,也讓我不禁埋怨與憂慮起來,活動前期的兩三天,我憂慮到每天只能睡著2~3個小時,活動中期身體還出現了疑似皮蛇的狀況發生。
直到活動結束,彷若脫離痛苦泥沼的我,有時間重新回憶起這段痛苦的回憶,並開始逐漸發現:
原來自己強烈的內省,會導致自己過度且無意識地憂慮、充滿負面想像、悔恨與懊悔。
不活在當下而是一直懊悔與幻想改變過去,影響到了自己當前的狀態。
想要知道所有未知的答案,「控制所有不可控」,本來就是個不理性、也不可能的想法。
過去一直習慣在大公司體制裡工作的我,一直自傲於設計、規劃周全的計畫,然而,這次與習慣不完全照計畫的人共識經驗,也讓我學習到,原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與必須遵守計畫的可能,計畫只是參考用。
而這之中的經驗也讓我開始看到過往與對方隱而存在的現象,忽視對方與自己彼此之間的性格差異,也忽略了前期的溝通成本,導致後來不歡而散。
過往當我在大海裡自由潛水時,對於海洋的焦慮會猶如小宇宙爆發般的全面展示在腦海裡:
等下會不會有鯊魚?
等下會不會嗆到?
等下會不會有危險?
等下會不會出意外?
等下會不會有大魚把我吞掉?
這時,適當的提醒自己回想起下列段落:
你的憂慮是種「不理性」的想法。
而你對未知的恐懼,多半是你想出來的;
你將你的眼光放在那一點點會讓你覺得恐懼的事物上,使它變成你的全世界,卻忘了其實你的世界還有很多可能。
其實在海裡,被浪襲擊的時候,一方面身體手忙腳亂地踢水、耗費力氣與體力,一方面還要應付心中的恐懼無時無刻都有冒出來讓自己軟弱的可能,最後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恐慌,到最後做出錯誤的判斷。
而現在的我,透過《你是盡責憂慮者嗎?:別再杞人憂天,找回平靜人生》這本書,辨認出那個被擔心激發而不斷焦慮的自己,也開始練習下列的步驟:
•辨認出讓你陷入憂慮的想法,並改變你的思維
•學習做出決定,不讓自己再陷入憂慮
•不再因停止憂慮而產生愧疚感
學會讓自己活在當下,而非一直因為內心不安感作祟,活在腦內不斷批判的自己、過往回憶或是懊悔之中。這大概是今年學到最大的自我啟發。